彩88-安全购彩

荐阅文章

    您的位置:彩88-安全购彩 > 荐阅文章

审计署自评绩效 富有深意

  《审计署绩效报告(2010年度)》近日发布。《报告》从可用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、不可用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两个方面,对审计署2010年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。从审计发现问题角度看,审计署2010年人均审计成果为2139万元,投入产出比为1:82;从审计整改角度看,人均审计成果为2055万元,投入产出比为1:79。

  这是审计署首次尝试评价自身的投入产出情况,目前国内各级政府机关尚无进行自身绩效评价的先例。近年来,审计署频频掀起“审计风暴”,点名曝光部委的违规违法问题,忠实地履行财政“看门狗”的职责,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。这一次,审计署又推出对自身的工作绩效评估,以实打实的数字、表格和评估分析,让公众看到审计署在过去一年都做了哪些事,分析投入产出比,特别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布的最高审计机关绩效报告作比较,让纳税人判断审计署的工作有没有效率,花在审计署的钱值不值得。这种真正地以公仆的谦卑,自觉将自己置于公众监督之下的姿态,必将为审计署的良好声誉再加几分。

  政府部门对自身绩效进行评价,并公开发布绩效报告,虽然在一些法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早就是平常之事,但在我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却几乎闻所未闻。所以,这次审计署发布绩效报告,具有非凡的进步意义。

  “政府绩效”这个词,我们很多人十分陌生,我们熟悉的是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词汇——政府成绩。我们常常看到政府部门的“成绩报告”,每到年终,许多政府部门都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身的成绩,彰显自己的政绩。“政府成绩”与“政府绩效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,意思却大不相同。政府成绩,顾名思义,就是讲成绩、表功绩,本政府部门这一年做了哪些事情,查了多少假货,修了多少公路,夺下多少个蓝天,创造了多少GDP,是炫耀,是表功,是陶醉于成绩让人表扬。少说问题,大谈成绩,或者不说问题,只说成绩,甚至把问题说成成绩,把坏事说成好事,即使有问题也只是以点缀的方式抽象笼统地一笔带过,如此这般的“歌德体”政绩报告,可谓由来已久,而今泛滥成灾。

  “政府绩效”则完全不一样,它也说成绩、摆政绩,但这只是一个方面,即“产出”,绩效之看点似乎更在另一方面,即“投入”。为了这个产出,花了多少成本,对比那个投入,这个产出值不值得;不仅看做了多少事,更要看与纳税人的付出相比,做的这些事情够不够,支付的成本值不值得。审计署的绩效报告说得很清楚,2010年审计署全年财政拨款支出7.91亿元,在职人员约3000人,查出问题金额649.5亿元,已整改金额624.24亿元,即便是非专业人员,简单算一算,对审计署的绩效也能有个大概的判断。又比如,工商部门要评估自己的绩效,只算“查了多少假货”是不行的,有两个问题需要在绩效报告中说清楚:第一,为查这些假货投入了多少成本,执法效益高不高;其二,相比潜在的、未查出来的假货,查出来的假货大概占多大比例。不只看你创了多少GDP,得把付出的环境成本、资源损耗成本计算进去;不只看你办了多少贪官,还得看多少贪官是查出来的,多少是由“偶发事故”带出来的,“反贪风暴”有没有有效遏制腐败。

  政府是公共权力部门,为了使政府富有效率,需要有绩效评价的约束和压力,否则政府就会十分昂贵。在自我施加绩效压力方面,审计署这次再开风气之先,为政府部门树立了一个典范。这段时间,中央部门陆续公开了“三公”经费开支,接下来,就应该顺理成章地开展绩效评价,并适时发布绩效报告了。这不是对政府部门的不切实际的苛求,而是建设责任政府、服务政府、法治政府、廉洁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附件: